因此,在广泛接触各类投资公司之后,可以了解到,目前新经济公司融资诉求比较突出的痛点,就是说怎么合理地在新经济公司不盈利甚至是没有产生大规模收入的阶段提供一个合理的市场化融资方式,最典型的就是医药行业。
中国应当加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将成果以法律文件形式固化,签署促进自由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协议,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更为扎实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基础,更好地实现人民币计价结算、交易、储备等职能。以此为起点,中国应当发挥投融资等综合优势,在沙特、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力推动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人民币计价结算,逐步提高国际贸易中人民币的使用程度,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职能。
一、英镑的历史经验 (一)英镑国际化概述 1.日不落帝国的坚实基础 英镑占全球主导地位的时间,从英国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至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正式建立为止。(四)日元国际化的金融合作基础 1.货币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同时启动 日元国际化是和日本金融体系市场化、自由化改革同步进行的。因此,中国应当在条件成熟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在国际结算、外汇买卖、债券发行、国际清算、国际信贷等传统跨境业务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人民币投资和融资类相关产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贸易驱动、投资计价驱动及金融产品创新驱动等多层次发展模式。(三)美元国际化的对外投资基础 1.对外投资的关键作用 一战期间,美国为英法等国提供了大规模信贷以购买战争物资,成为国际贷款人。五是美国主导了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建设。
在美国政府不断要求日本开放市场的情况下,认为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应对日元国际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问题进行不懈的努力。由于美国资本市场高度开放发达,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主要是以美元债券的形式持有,全球私人储备中很大比例也都是美元证券。所以,新全球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发展中国家的实体产业竞争强势,才是07危机爆发的本质原因。
毫无疑问,中国在今后至少还有20年左右的实体经济之路要走,因此凡是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工具都应该允许发展、创新和引进。货币资产泡沫是政府制造的泡沫,从道理上讲,这个泡沫要破,主因就应该是来自政府的货币紧缩。第二是强力货币供给与通缩长期并存。 第三,07危机前,美国主要靠创造衍生资产泡沫平衡贸易差额,07危机后又转向靠超发美元制造货币资产泡沫平衡贸易差额,但是新危机爆发后还能靠什么?我们在前面一直没有说到过的一个话题,就是美元资产泡沫的出现,还依靠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军事与安全能力,例如用08年引发欧债危机,2012年制造乌克兰危机和2013年的欧洲难民危机,以及近年来在东海、南海制造的危机,来不断驱赶国际资本向美国单向流动,使美国有能力维持巨额贸易逆差,这就是美国在07危机后居民消费还能有微弱增长,不用像日、德、法那样,进行25~45%的居民消费需求紧缩的原因。
由央行推动的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与债市。可同期的GDP仅增长了12·7%,而工业生产在这9年间的增长率,还不足2%。
一是全球最大的实物商品交易——石油期货交易,目前全球的石油期货交易年均超过3亿张合约,大约折原油450亿吨,但去年全球的总产量才有39亿吨,贸易量还不足20亿吨,即全球每年的石油期货交易量是贸易量的20多倍,或者世界每年消费的石油,还不到石油期货交易量的十分之一。在没有完成工业化任务的时代,生产过剩反映着投资与商业周期的变化,是生产过剩与生产不足这两种总量状态的交替,在工业化任务完成后,生产过剩就从周期变成了常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新技术革命开拓出新的消费需求,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就难以摆脱过剩,资产泡沫就始终存在滋生的土壤。流动性一般是指资产变换成现金的能力,美国在07危机后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现金,以保持住美元资产的变现能力,然而当新危机爆发时,这种虚拟通缩、实体通胀的格局,会让所有持有美元资产的人都疯狂逃离美国的实体与虚拟领域,所以到时人们很可能发现,最没有流动性的恰恰是美元本身,所以新危机的结果,很可能就是美元霸权危机。美国金融监管当局辩称是因为衍生品太过复杂,让监管无法穿透市场表层,但在批准这种产品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看到,其把不同风险的产品放在一处,又予以外部增信的方法,本身就是在模糊投资人的视野,监管者离市场更远,怎么可能看得更清楚呢? 再比如,当2013年央行提出同业存单管理办法的时候,怎么会不清楚这种没有存款准备金率约束的表外工具,会在央行的货币供应渠道之外,另开一条新渠道?怎么会完全没有想到同业存单会在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右侧,与理财等金融工具形成对信用创造的无限膨胀机制与资金空转?用好的初衷来解释坏的结果是没有用的,人非生而知之,重要的是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再犯同类错误。
英国是美国金融资本在欧洲的桥头堡,因为欧洲2/3的美元资产交易与3/4的衍生品交易,都是在英国完成的。但是美国的衍生资产泡沫,是先衍生,再搞泡沫,即把银行由负债所得的存款先变成贷款类资产,然后才开始资产的衍生化过程,而在中国,干脆连资金从右侧到左侧的资产创造过程都省了,就是在金融体系的右侧开始了资产泡沫的创造,所以在今天的中国金融领域,才会有一个日本90泡沫与美国07泡沫中都没有过的词汇,叫资金空转。因此,如果央行开始进入货币紧缩过程,就不仅是股市的崩溃,也会同步出现债市的崩溃,市场利率就会急剧上升。国债方面,危机后美欧央行的购买量分别占到20~25%,日本央行占到45%。
所谓再证券化,举例来说,就是某金融机构可以凭借购入某项债券后所获得的预期收益为由,再发行一个新的债券,而他人亦可用购入该机构所发行的这个新债券所获预期收益,再发行一个新债券。我们先来看下面两张表: 表一: 主要国家工业制成品进口情况 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 表二: 主要国家07危机后8年内累计的居民消费支出现价增幅 %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 从第一张表可以看出,在07危机爆发8年后,美、日、德、法这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制成品占全部进口的比重,无一例外都是上升的。
首先,美国07危机与日本90危机的不同,是表现在资产泡沫的兴起并未集中在股市与地产领域。不仅是在美国,世界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的萎缩同样明显,例如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16年国际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比上年下降了4·4%,是自200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而在英国这个世界最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上,最近三年的衍生品交易猛降了44%。
其实看看PPI的结构就很清楚了,今年前10个月,PPI涨幅6·9%,其中生产资料上涨8·6%,生活资料上涨仅有0·7%,这种涨价格局,是离最终需求越远涨幅越大,越近却越小。而这个原因,正是新全球化的起源,也是爆发07危机起源。美联储4·3万亿美元的QE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购买美国国债,共2·3万亿美元,另一部分是购买机构债,共1·8万亿美元。必须警惕的是,近两年中国的城市化不是在升温,而是在降温,据有关方面数据,去年新增农民工数量仅有50万,新增城市人口数量仅有300万,和新千年以来年均上千万的数字相比,显然是陷入停滞。对于日本就更不用多说了,没有新危机,日本的实体企业也正在进入总体破产阶段。国际外汇交易的主体是汇率与利率交易,这本是服务于由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所产生的外汇需求,但是到今天年交易额已高达2400万亿美元,是年国际贸易额的100倍,换句话说,就是由实物生产和流通所引起的外汇交易需求,只占全球外汇交易额的1%,其它99%都与实物生产流通无关,就是以利率和汇率的波动结果,进行货币资本的赌博。
股市方面,除了日本央行有少量股票购买,约占股市总值的3%,联储与欧央都没有直接进入股市。我对特朗普的减税政策是不看好的,因为中美之间的要素价格差距是以数倍计的,而减税不过是在百分之几十的范围内变动,对中美之间的要素价格差产生不了决定性影响,所以特朗普的再工业化与奥巴马一样,也只能是说说而已。
同期内,日本从贸易顺差国家转成逆差国家,一正一反相差了1127亿美元,主因就是同期的制成品顺差减少了1621亿美元,只是2007年制成品顺差的一半。在实际中我们看到,美联储在07危机后把资产规模扩大了5倍,从不足9千亿美元猛增到4·5万亿美元。
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在07危机后的进一步衰退,不仅反映在以上这些统计数据上面,更有大量惊心动魄的事实在不断发生。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的资产泡沫可以分成三类,即实体资产泡沫、衍生资产泡沫与货币资产泡沫,它们的形成机制不同,对实体经济的破坏影响方式也不同,而衍生与货币资产泡沫,都是产生于新全球化时代。
所以,今天的城乡二元,更主要的是消费水平的二元,相应地,城乡二元结构更成为一种储蓄机制,或者是抑制消费与内需的机制。那么是发达国家的技术不先进吗?也不是,直到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然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技术差距。其次,07危机后直到今天,仍然有大量对虚拟经济与衍生金融工具的分析资料充斥媒体,但我觉得这些分析始终都没有说清楚一件事,即在短短数年内,在美国经济中为什么会出现高出美国GDP数十倍、美国实体经济资产十数倍的金融衍生品?国内许多对当代虚拟经济的分析,其理论出发点仍然停留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虚拟资本的分析范畴内,因此认为,金融衍生品与虚拟资本没有本质区别,仍是马克思所说的,是实物生产资本的纸质复本,这种认识的最大缺陷,就是如果价值形态的资本与实物资本是一一对应的存在,换句金融界的行话说,衍生金融品的初始资产是实物,那么美国经济中哪来的几十倍于经济总产出的资产?特别是自冷战结束后美国进入虚拟资本主义时代,实物资产或者外移或者萎缩,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冷战刚结束时的25%直落到危机爆发前的15%,其资本形成总值增速在70~80年代年均近9%,但是90年代到危机爆发前,直落到只有3~4%,其在1970~2005年间的资本形成总值,加总也只有53万亿美元,又何来近700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市值? 有人说,在危机前美国金融机构普遍在加杠杆,共同基金的平均杠杆率在7倍,更激进的对冲基金有20~30倍,所以是杠杆加出的衍生品市值。美日欧央行的QE资金,多一半是用于直接购买本国国债和企业债。
这个认识很朴素却很重要,因为迫使产业资本出来的原因,就是它回不去的原因。从工业生产看,直到2015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工业生产指数都没有恢复到危机前。
发展中国家廉价商品的大批涌入,使得发达国家内部的产业资本因为成本过高而更加缺乏内需,所以产业资本的金融化、虚拟化也随着新全球化的高潮而进入高潮,许多重要的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在新千年前后被创造出来,或者是市场范围获得了极大的拓展,例如CDS(信用违约互换)、CDO(债务抵押债券)和CFD(价差合约)等等。我们知道,利息的来源是利润,如果投资利润普遍为负,资本的平均回报率就是负值,也就相应决定了实际利率应该是负利率,所以美日欧三大央行在07危机后把利率长期保持在零水平,就是对危机后国内需求严重收缩,实体经济的资本回报率进入零到负区间的真实反映,而不仅是刺激经济回升的政策要求。
但是在07危机后,由于实体经济始终萎靡,已经不是引起股市与债市波动的原因,而股市与债市的波动,都共同取决于央行的货币供给,所以就出现了股市与债市同向波动的格局。从虚拟经济的总值增长看,股市加地产总值约从1985年的5万亿美元增加到危机爆发时的15万亿美元,增加了约3倍,最高峰时虚拟经济总值也就是GDP的5倍左右。
再看表二,在07危机爆发后的8年中,美国累计的居民消费支出增幅也只有惨淡的3·6%,日、德、法三国的消费增幅更是出现了25~45%之间的大幅度收缩。但是我们看到,美国的3大股指2008~2016年,都比07危机前上涨了60%左右,地价也接近了危机前的水平,还有美国的国债发行在危机后翻了一番还多,从10万亿美元增加到2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用的就是靠本国金融体系的无中生有,大量制造衍生资产泡沫,来交换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实体产品。这种格局与近两年期货交易中的钢铁、煤炭、有色等大宗商品期货价格被不断拉高有直接关系,是钢铁、煤炭等商品因品种少且交易批量大而容易被期货化、金融化,加工产业尤其是消费品工业,因为量大面广交易分散而难以期货化、金融化,因此上游产业就凭借其金融化的优势而拉高价格,从下游产业转移利润。
在新全球化过程中,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外移,贸易逆差随着越拉越大,在冷战结束前的1990年,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是1200亿美元,但是07危机爆发前,已经猛增到9200亿美元。目前这个泡沫还没有破,今后破了会怎样,我们放在后面讨论。
那么是什么引起了中国金融体系的迅速扩张呢?美国在07危机前是资产证券化及其衍生资产泡沫的发展,但是在今天的中国,直到去年末资产证券化的总值也只有3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证券化总值还不足5千万元,不足银行贷款总余额的1%,与美国平均40%的贷款证券化率相距甚远。在长达200多年的西方市场经济中,货币超发会导致严重通胀早就是常识,但是在07危机爆发后,美日欧三大央行共投放了近15万亿美元货币,全球各国央行共投放了30万亿美元货币,通缩却成了各国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完全违背经济学常识的现象,被美联储主席耶伦称之为通缩之谜,不仅刺激各国央行不断放胆采取更加激进的货币扩张行动,而且还出现了安倍经济学这种新的货币理论怪胎。
在美国出现的问题,也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共同存在的问题,如果美国爆发新危机,欧洲特别是日本的实体产业可能会垮塌的更严重。还应该指出,虽然2014年以来随着外汇储备的下降,由外汇占款所产生的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压力消失,货币投放速度开始下降,但是由于央行对各种金融创新的鼓励,在我国金融体系出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货币派生渠道,是促使货币乘数在央行基础货币供应收缩的背景下强劲上升的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霸王别姬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